近日,镇海区档案馆收到国际吴方言大会学术代表徐春伟捐赠的《浅近切音字类》。《浅近切音字类》刊于民国四年(1915),是已知距今时间最近的镇海方言韵书。
《浅近切音字类》又名《秘传记音识字》,是镇海人袁衮(字午楠)所撰。该书包括“弁言”“读法”“字母全表目”和“正文”几个部分。“字母全表目”有镇海方言23个声母和45个韵母的记载。“正文”就是韵书,清末民初的镇海方言音可以从中了解。
从《浅近切音字类》可见,当时镇海音还存在这“精”“京”读音的对立,即两字不同音。“京”字还在镇海方言里读作舌根音,即声母为。而据《华英字典》等书记载,宁波府城一带在19世纪80年代,宁波府城音就已经腭化,“京”字已经读成舌面音,即声母为j。就方言保守性、存古性来讲,镇海音一直比宁波府城音存古。《浅近切音字类》也反映了这一点。
镇海区档案馆负责人称,今天收到的这份影印件也将成为该馆宁波方言文献档案的一部分。为进一步丰富馆藏,优化馆藏结构,镇海区档案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社会散存档案的征集力度。这些反映地方特色档案资料征集进馆,为文史爱好者研究镇海历史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史料凭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