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编研园地 >> 镇海县志
总述
来源:   发布日期:2008年05月18日 

县志简介:

《镇海县志》1册,入志资料1985年。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,主任洪钧杰,副主任董克勤、张绍明、周永康。主编陈兵,副主编严水孚、周永康(兼)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。精装护封,16开。印数4500册。67.25印张。2578千字。定价75.00元。

《镇海县志》:建置:

【沿革】镇海历史悠久,小港横山下、沙溪蛇山山麓,均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迹。春秋末越国建国后,其地始有所归属。秦王赢政二十五年(前222年)置会稽郡,立句章县,因本地处句章县治之东,故称句章东境,为时843年。唐武德4年(621)析古句章,分置姚、鄞两州。八年,更鄞州为鄮县,本地改称鄮县东境。唐元和四年(809),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,为镇海建治之始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)5月,吴越王钱镠巡视明州,筑城于望海镇;闰八月,钱镠因望海镇地滨海口,有渔盐之利,奏置望海县(《太平寰宇记》),为建县之始。未几改为定海县。当时县境仅辖清泉、灵绪、崇邱和金塘四乡。

宋熙宁十年(1077)划鄞县灵岩、泰邱、海晏三乡归定海,元丰元年(1078)划金塘隶昌国,清泉析为东西两乡,自此县辖七乡,定为上县。元时建置袭宋制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,昌国废县改卫,原昌国县境(今舟山市)统隶于定海县,直至清康熙年间。

康熙二十六年(1687)改原定海县为镇海县,定海建名达778年。次年,析出原昌国境另建定海县。至此,舟山归属镇海为时300年。镇海县建置相沿民国时期未变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因政治和经济建设等因素,建置更迭与县境变化甚频。1954年底,龙山北部10个乡镇划归慈溪县;慈东的河头、长石等5乡划属镇海;杭州湾口滩浒岛划归嵊泗。1958年自余姚县划入汶溪乡;同年底撤县并入宁波市,1963年1月恢复镇海县建置。1985年7月,再次并入宁波市,同年10月正式撤销县建制。镇海县名共历299年。县自始建至撤销为时1077年。

《镇海县志》:自然环境:

县境处宁绍水网平原东端,地形狭长,地势西北、东南两端高,中间平,甬江由西南流向东北入海,横贯县境中部。全县地形分西北平原低丘、中部丘陵平原和东南丘陵岛屿三大类型。甬江以北为西北平原低丘,属宁波北部水网平原,系全新世冲积、海积湖泊、河泊淤积形成,地表高程2~3米(黄海高程系。下同)。平原西北缘为低山丘陵,属四明山余脉,高程均在100~400米之间。甬江以南为县境中部丘陵和平原间隔地带,其丘陵属天台山余脉,高程多在200~500米之间。以灵峰山体相隔,山以西称长山平原,与鄞东平原连成一体,为第四纪冲积、海积和湖泊、河泊淤积形成,地表高程2~3米;山以东为大碶─柴桥平原,北沿金塘港,西南两面为灵峰山和太白山山脚线,亦为第四纪海浸沉积形成,地表高程2~3米。县境东南丘陵岛屿,称穿山半岛。其山体系天台山余脉延伸,半岛南北两侧棋布大榭、梅山等岛屿20余个。环海山间多峡谷平原,系洪积和海积形成。

镇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温和湿润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无霜期长。年平均气温16.3℃,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℃,持续时间231天至235天。年有效平均积温4920℃至5030℃。无霜期237天,年降水量1310至1370毫米,年雨日148天。年日照时数为1944.3小时,日照率为44%。但夏秋间的台风,春季低温多雨和秋季多阴雨,是农业不稳定的自然因素。

【土壤、植被】全县土壤分低山丘陵、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3种地带性土群,土壤总面积108.6万亩。

低山丘陵,包括山旱地、山垄地、山坡地共53.9万亩,占全县土壤面积49.7%;滨海平原,江北起自官塘路,江南以石高塘、王公塘为界,形成南北两块弯月形状海相堆积平原,面积31.6万亩,占全县土壤面积29.1%;水网平原,处低山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,面积23.1万亩,占全县土壤面积21.2%。

植被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地带,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。历史上森林屡遭摧残,原始植被几乎绝迹,取代者为针叶林、阔叶林、灌丛、草丛等次生植被及人工引种植被。

沿海滩涂草本植被,总长约89.7公里,滩涂塘堤两岸芦苇丛生,塘下滩涂尚有三棱藨草、盐田碱蓬、小飞蓬等,草本植被覆盖率40~70%。沿海丘陵针叶林占全县林地30.92万亩的90%,暖性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、黑松和杉木,其中马尾松达19万亩;温性针叶林主要柳杉、金钱松等,仅少量分布。沿海丘陵阔叶林,现存多为次生类型,主要由石栎、青冈、苦槠、枫香、木荷、赤皮椆、红楠等,多分布在县林场、共同、杨岙和招宝山。沿海平原竹林植被,常有香樟、木荷、杉木、毛竹,其中沿海咸地哺鸡竹为镇海特产,常年约400亩左右。

【江海滩涂】甬江,源出奉化、新昌乌山,流向东北经横涨至宁波三江口;另一流出上虞西梁湖坝,经余姚市境至宁波三江口汇会,续向东北至镇海口注入灰鳖洋,流域面积5299平方公里,三江口以下称甬江,古代称大浃江,流长26公里,其中镇海段长16公里。甬江系平原常年性河流,今港道宽270~404米,最宽处600米。河口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,平均潮差1.75米;平均涨潮时6小时23分,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。年雾日24天。港区有信号台(杆)4处、灯桩13座、浮标8只。

灰鳖洋,县东北部,南北长约40公里,东西宽约30公里,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,为镇海县、慈溪市和舟山地区共有。洋内水深多在5~10米之间,由西向东渐深;年平均水温17.3℃,年平均盐份18‰,年平均风速5.7米,年平均雾日12.7天。潮汐属不规划半日潮。年平均落差2米左右。底质均为泥沙。可行驶5万吨以下船舶。

镇北涂。县东北沿海,东起镇海港区外游山,西北至澥浦巴子山,外沿灰鳖洋,东西长16.5公里,南北宽1.5公里,面积20.8平方公里。系淤泥、粉砂泥组成,落潮时间长,涂泥深厚,盛产泥螺、黄蛤、跳鱼等涂产;由于地理位置优越,遂为工业发展基地,已围地面积25000亩,作镇海炼油厂、镇海港区。镇海城北发展区等工业用地。

【水资源】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2889万立方米(含重复利用水),其中地表水资源48759万立方米,占总量92.2%;地下水资源4130.72万立方米,占总量7.8%;人均水占有量1100立方米,亩均水量1230立方米。全县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1.009亿立方米;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70~920毫米;径流总量5.09亿立方米。时空分布规律与降水相似。

【潮汐】甬江口属非正规半日潮型,24小时50分为一周期,涨潮、落潮时差为6小时左右。但受天气变化等因素,涨潮时间误差为1小时左右;镇海最大潮差1.9米,平均潮1.75米;表层平均涨潮流速69厘米/秒,平均落潮流速58厘米/秒。

海浪,镇海附近出现海浪有风浪、涌浪和混合浪3种类型,但以混合浪为主。海面出现海浪波高平均值0.5~0.8米,最大波高1米左右,周期3.0~4.0秒,浪向多偏东。冬季海面经常出现8~10级偏北大风,由此产生偏北大浪,涌浪平均波高0.5~2.5米,最大波高1.0~3.0米,周期4.5~6.0秒。

【动物资源】有兽类29种,据民国《镇海县志》记载,在明清时代,江南常患虎灾,白昼啮人;数次猛虎入城。最后至1941年郭巨斢岙猎获1头,解放后矢见。其它兽类数量日益减少,近年来野猪类有所增加。常见鸟类有42种,原有老鹰、喜鹊、乌鸦、百哥甚多。自抗战开始至解放初期因大松林及樟、柏古树砍伐严重,兽类鸟类失去筑巢场所而锐减,至今仅山区偶而有见。两栖类动物“镇海棘螈”,产于瑞岩寺林场溪流,现列为浙江省保护动物。身长7~8厘米,背和体侧均呈黑色,有蜡光,腹朱红色,有不规则黑斑。头部大,四肢细长,尾侧扁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自然环境:灾异:

据旧志史料不完全记载,自唐大和四年(830)至1949年的1120年间,严重自然灾害103次,其中台风、暴雨和海潮泛滥成灾25次,旱灾46次,雨涝13次,海啸3次,雹灾5次,虫灾4次,雪冻4次,平均10年一次大灾。因灾害引起饥荒36次,甚至“鬻男女以食”,“取白泥以食”,“藉尸郊野”,“道殣相望”。1949年至1985年36年内,较大灾害有26次,最严重为1956年台风灾害,由于兴修水利,抗灾救灾等措施得力,使灾害程度大为减轻。

1956年8月1日强台风袭击,最大风力12级以上,潮位高达4.85米,最大暴雨量116.9毫米。全县冲毁海塘59段,长49538米,塘内受淹稻田3.26万亩,棉地1.81万亩,后籽粒无收1.1万亩。海潮高过海塘2米,15吨大船括到塘内。损坏渔船300艘,倒坍民房1800余间,无家可归320户。伤347人,死亡55人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人口:

1949年,全县总人口282313人,1985年增至493893人,增长75%,年均递增率20.8‰。1954年至1985年31年间,出生261924人,年均出生率20.33‰,其中1954~1978年18年间,年均25.4‰,属高出生值。1973~1985年12年出生率12.9‰,向低生殖转化。31年死亡95598人,年均死亡率7.35‰。30年左右净增166410人,年均增长率13‰。

人口分布。1914年每平方公里484人。1929年522人。经历抗日战争,至1948年每平方公里降至391人。1950年土改前夕,人口密度384人。1953年415人;1961人459人;1966年524人;1975年593人;1985年618人。解放后35年间,每平方公里增加234人,增长61%。密度分布:地处平原及少山地区17个乡镇,总面积368.91平方公里,人口322493人,每平方公里874人;地处半山区的7个乡镇,总面积216.45平方公里,人口111336人,每平方公里514人;处于山区的6个乡,总面积255.5平方公里,人口54616人,每平方公里255人。

姓氏 据1986年497049人统计,共有姓氏504个,其中复姓7个。万人以上有王、张、陈、胡、周、李、徐、郑、刘、林、贺、顾、朱等13姓,其中王姓39551个,张姓35019人。千人至万人有70个姓;百人至千人有76个姓;十人至百人有117人姓;十人以下228个姓。

大姓流源 境内各姓成族时距参差,据现有资料,较早族居的有东晋长石陆氏,唐时湖塘乐氏等。沿海和内陆平原姓族多形成于南宋后,沿江沿海大批居民多聚集于明清时期。其中始祖因避中原战乱徙此者,以南宋初居多。从军戍边落籍者明代为多;秩满致仕定居者历代俱有,明清最多;经商来此,占籍安家者,多来自鲁、闽两地;趋渔盐农林之利,至此垦殖晒捕,由西东移,最显者为清末民国初的海甸棉农,几乎都为姚北移民。1949年解放后,又有一批来自冀、鲁、苏、皖等省南下干部及军转干部在镇海落户,但属散姓。1974年后,镇海建港、浙江炼油厂、镇海发电厂等“四大工程”上马以后,上万名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,带来为数众多的稀有姓民,故县内姓氏个数迅速增加。

镇海境内,因定居历史悠久,早成族由姓氏名村者共143姓;以姓氏为主体组成地名共有1444处,其中王、张、陈、周、李、胡、徐、郑等8姓,有地名503处,占总数34.83%;杨、沈、朱、孙、吴、邹、刘、陆、方、林、俞、顾、严、贺等14姓,命地名327处,占总数22.64%;其余119个姓,命地名614处,占总数42.51%。

侨事 史载宋时已有县人远涉高丽等地。

宋史·高丽传提及:绍兴二年(1132)约80位侨居高丽的定海(今镇海)县人愿奉表还国。明时,镇海海运业已具规模,有漂洋外出创业者。光绪中期出国谋生者增加,赴日本东京、大阪开设酒家有大碶人顾宣德、骆驼人翁荣绥、沙河人祝忠棠之父等;赴南洋以洗衣为业以大碶人为多,还有不少受雇当海员。高塘人邱榆臣于30年代在新加坡开设钢琴行、后在新加坡10家较大钢琴行均由大碶高塘人王、贺、邱三姓族人开设。早期在香港为接待资助旅港同乡,县人创设“船头馆”、“联谊社”,兼营“包工”(求业)业务。1949年前后,由沪转港的金融界、工商界大多实力雄厚,具有科学管理经验,很快创立事业,不少成为当代名流,其中有号称“世界船王”包玉刚家族、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兄弟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念祖、香港万利轮船公司总经理顾国敏、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顾国华、顾国和、新加坡宁波同乡会会长水铭章、著名作家於梨华等等。

【侨胞、港澳同胞分布】镇海籍华侨据1986年调查,以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加拿大居多,共有3669人;港澳同胞9262人,两者合计12931人,为全县人口总数2.6%。

1985年共有侨眷1223户,5431人;港澳同胞眷属2843户,13568人。

【侨胞捐资】解放后捐资始自1965年,“文革”期间停捐。80年代以来捐资增物,帮助家乡建设盛举更多,至1989年捐资达228人次,捐资外汇人民币共2526万元,捐资项目174个,尤以学校、医院为多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水利:

海塘,据旧志记载,唐乾宁四年(897)始筑治城时已“负塘而筑”,当时已有后海土塘(《重修镇海后海塘记》),塘起自巾子山。宋淳熙与嘉定年间改建石塘。后海塘几经怒潮冲击溃圮,多次修葺。清乾隆13~15年(1748~1750)县令王梦弼倡导改建旧塘1100余丈,将顶冲576.5丈改建为夹层堵缝镶榫石塘。遂为遐迩闻名的后海石塘之始。

穿山碶,位于柴桥穿山芦江河入海处,于北宋庆历七年(1047)王安石任鄞令时开凿,因凿山筑碶,故名,碶阔3.6丈,高3丈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农业:

【农业生产】镇海在宋代已有水稻品种25个,明嘉靖时稻作达6类46品种之分。麦、豆、瓜果、菜蔬也有98个品种。植棉业始于晚清光绪年间。

解放前粮食不能自给。1927年全县人均占有原粮430市斤;1934年全县输入大米41.4万石,麦4.24万石。1945年人均原粮约374市斤。

解放后1949年人均原粮263.5公斤;1960年达302.22公斤;1970年418.2公斤,最高为1984年为545.13公斤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工业:

【工业生产】1912年县城办贫民习艺所,艺徒40名,置金工、印刷、染织等机械;1913年,县人樊时捐集资创办公益布厂于大校场,人工织布机300台,工人300余名;1915年李乐峰兄弟在东河塘开办镇益布厂,有木质织布厂24台,职工60余名。1915年大碶俞某在汤家桥首办机器轧米厂。抗战胜利后,大碶地区碾米业公会创建流动机器轧船21艘,驶至各村落为方便农民轧米。

【酿造业】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创李泉昌酱园于县城;1838年在骆驼桥开创盛滋记酱园;道光三十年(1850)县城办元记酱园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工业:电力:

民国6年(1917)陈雍琅集股金8万元,购置6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,于县城西门外创华明电灯公司,至1922年停办。

1922年县人傅宗耀、王荇邜等集资5万元置45马力蒸气机配35千瓦发电机3套,于招宝山南麓办明明电灯公司,后因连年亏本于1938年8月闭歇。

笠山风力发电站。1979年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协议。开发署出资金9.3万美元,中国出12万人民币,购置美制10千瓦一台,英制4千瓦一台于小港笠山巅建风力发电站。

镇海─舟山高压直流输电试验工程。1980年经国家计委、科委批准,建100千伏直流输电整流站于大碶芦山,由大陆经海底电缆向舟山本岛输送电力100兆瓦。12月正式投入运行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盐业:

【盐业生产】据史载唐代宗时(762~779)鄮县为全国105个有盐县之一,即指鄮县东境的镇海地。宋宝庆《四明志》说当时县境内“鱼盐富衍”。明嘉靖《定海县志》认为“其盐之所煮,与象(象山)相埒”。

宋置清泉、龙头、穿山、长山4盐场。明代聚为56团。清康熙二十二年聚39新团,煎灶434座,办税灶田124664.7亩。

宋代年产盐量12785袋。元延祐年间各场岁额煎盐数合计29874引,折今合计5969.6吨。明隆庆三年(1569)各场岁额为47849引,折今合计为4785吨。清宣统二年减至18995石(474.88吨),1919~1948年年平均1252.5吨。

解放后1966年年产原盐上万吨,1985年达52655吨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渔业:

【外海捕捞】流网作业。流网亦称“溜网”,属流刺网类单船作业。为全国性较流行的捕捞法之一。澥浦的流网作业可上溯至宋代或宋代以前,后随渔民迁居流传至舟山、岱山等地,至今公认流网作业发源于澥浦。

【鳓鱼加工】三鲍鳓鱼是镇海名产,产地澥浦。渔民捕获鳓鱼条重斤许,在船舱咸腌,上岸后又翻腌二倒,制成精品,畅销杭嘉湖及沪甬各埠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交通邮电:

【造船业】镇海县北宋时已发展造船业,造船技术堪称精良。北宋元丰元年(1078)在县城曾制造过安煮、陈睦出使高丽乘座的“凌虚致远安济”、“灵飞顺济”两艘万斛神舟。宣和七年为徐兢等出使高丽乘坐制造“鼎新利涉怀远康济”、“循流安逸通济”两艘更大万斛神舟(《四明谈助》)。其长度有40余丈左右,“巍然如山,浮动波上,锦帆鹢首,屈服蛟龙”(《宋史·高丽传》)。宋时民间已多自造海船与内河船。南宋宝祐五年(1257)全县海船船幅1丈以上387艘,1丈以下804艘。(《开庆四明续志·三郡隘船》)

【航运】光绪十六年(1890),置海龙轮首航镇甬线。1896年行驶宁波─舟山─海门的济安客轮在镇海靠埠。1898年云龙足踏轮行驶镇甬线。光绪二十八(1902)有3艘轮驶五山头线(舟山群岛)。在穿山港已有轮驶上海、定海、海门、温州。1936年间,在县城靠泊大小班轮29艘,共23566吨位。其中沪甬线有新江天、宁兴、新宁绍、新鸿兴等。1937年“七·七”事变后,是年冬甬江口沉船封港,自此外海航运业一落千丈。至解放后逐渐复苏。

【宝顺轮】清咸丰五年(1855)县人李也亭、慈溪费纶志、盛植邜集银七万元购轮船一艘,定名“宝顺”,用于护航,聘贝锦泉为管带,为中国用轮船之始。

【公路运输】1931年9月始建鄞镇慈公路,1933年8月建成,全程44.2公里,镇海县境31.82公里,由通运长途汽车公司营运,设有车站13个。1938年春路基掘毁。

1932年10月由鄞镇两县筹筑宁穿公路,1934年7月建成,由商办宁穿汽车公司承租运营,全长41.06公里,镇海县境长21.76公里,设有7个站。1938年2月路基掘毁停车。

1935年1月建成镇骆公路,通运长途汽车公司营运。由镇海县城至骆驼,桥长13.5公里。1938年路毁停运。

1933年至1936年连成自镇海江南至大碶的镇大公路,全长14.3公里。1938年初掘毁停运。

1935年1月建成慈龙公路。自慈城南门至龙山邱王,全长19.2公里,县境内长13.2公里,由利行汽车公司营行。1938年春路毁停营。

1935年1月建成自汶溪至骆驼的汶骆公路,长8.15公里,由利行公司营行,1938年春路毁停业。

【铁道】1916年在伏龙山南麓的三北轮埠公司码头配套的龙山铁道建成,长约1.6公里,行驶小火车自站房至码头,运送货客。1937年底拆毁。

自大碶璎珞河头越育王岭至鄞县宝幢铁轨,长3公里,由大碶人乐振宝出资承建,1933年建成行驶小火车。1941年被日军拆毁。

【港航管理】宋淳化三年(992)两浙市舶司由杭州迁定海(镇海),主掌番货、海舶、征榷、贸易。

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在宁波设浙海关,镇海境有县城、小港、邱洋、澥浦5口。光绪二十年(1901)设镇海常关。

【邮政】咸丰十一年(1861)始有海关邮政,实权由外国人操纵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在县城南门永安街创设镇海邮政局,称大清邮政;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。

【港口】由于港湾航道资源优厚,自唐以来陆续辟有澥浦、县城、新碶、穿山等渔港、商港、军港。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,国家在境内建设港口、炼油厂、发电厂等重点工程。至1985年,建成北仑港、镇海港及穿山、梅山等地方码头108座,泊位123个,总靠泊能力53.74万吨。年设计吞吐能力3637万吨,形成大小配套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化泊位群。15万吨以下海轮能靠泊作业。1985年客运量34.48万人次,货运量833.57万吨。

【电信】清光绪九年(1883)在招宝山创设镇海炮台营电报房。次年,自西门外营务处架设至宁波有线电报线路,长39华里,竖杆250根。1911年开办镇海电报局。

1914年7月,虞洽卿创办龙山电报局,架线直达宁波电报局,长58里,竖杆496根。

1914年虞洽卿创办龙山镇电话处,架设自龙山码头至宁波和县城大道头话线,并在沙河头设总机衔接南北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交通邮电:重要港口:

镇海港。甬江航道最大水深6米,浅处水深2~3米,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。镇海窄口处至大游山口岸线长3060米,前沿水域宽300~350米,总水域面积约172万平方米,水深一般6~8米,可以进出和停泊万吨级海轮。河口岸陆域条件较好,招宝山连接大游山,挖泥吹填,围筑防浪堤全长3168米。陆域纵深380~460米,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。陆域后方即镇海城北发展区,面积342万平方米。建港于1974年一期工程开始,至1990年底,镇海新港已建成码头18座,泊位19个,靠泊能力8.6万吨。建有各类堆场95828平方米,各种仓库3419平方米。1989年建国际客运站,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。新港区主要设备有装卸机械8台,其中煤炭1号泊位500吨/小时装卸机2台。2号泊位180吨/小时门机5台、杂货9号泊位180吨/小时门机5台、杂货9号泊位180吨门机一台。

北仑港。处金塘港水道南岸,深水岸线13公里,岸坡陡峭,10米以下岸坡相对稳定。港域水深50米以上,最窄航道宽度700米以上,15万吨级船舶可随时进出,20万吨船舶候潮出入。经测台风风速32.5米/秒时,波高1.4米,当11级大风持续4小时后,波高仅2米。港区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,其中5~10万吨级货轮泊位35个。

1978年3月,首期工程为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及工作船码头和附属设施。1982年12月建成10万吨级1座和2.5万吨级码头2座,以及前后引桥、引堤、矿石配套堆场等。1985年9月,10~20万吨级北仑号驳油平台1座,12月建自宁波至北仑铁路长37公里。1987年10月建2.5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,1989~1991年又建造3~5万吨级集装箱多用码头1座和多用泊位2个。

北仑港区,镇海石化总厂于1978年在算山建2.4万吨级原油码头2座,1600吨级工作泊位1个;1983年建5000吨级成品油码头一座;1985年将两座2.5万吨级码头改建成为5万吨级;1990年6月,建成10万吨级原油码头1座。同时,在算山的北仑港发电厂,于1988年8月建成3000吨级大件码头一座;1990年建成3000~10000吨级装煤码头和3.5~5万吨级卸煤码各一座、3000吨级装、卸煤码头各一座。

至1990年6月,北仑港共建码头16座,泊位16个,总靠泊能力65.36万吨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政治:

农民协会 1925年,新碶人顾荆庸筹建第六区农民协会。1927年春,北伐光复镇海后,国民党县党部重组农民协会,3月18日成立,全县农会在大革命形势推动下,接收乡镇自治会,打击土豪劣绅和反动同善社、破除神权和封建迷信;开办民校夜校,宣传“二五减租”,维护农民利益。海晏区(柴桥)组织21个乡农民1000余名会员示威游行,地主劣绅吓得不敢露面。“四·一二”反共政变后,顾荆庸在新碶一带继续组织农民。1941年4月县城沦陷后,县农会撤到大碶,在中共党员李长来支持下,成立县农会江南办事处,顾荆庸任主任,建立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各乡辅导站,向农民宣传农运知识、“二五减租”政策,传播革命思想,组织农民青年会,发展生产支援抗日等。时有农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2年10月,派中共党员陆子奇与江北地区农会联系,以“合法”手段成立县农会辅导队,辅导员20余人,队内建党支部,对农民进行形势、阶级和政策教育,推动“二五减租”、支援抗日。1943年10月,成立慈镇县农会,主任金如山(兼)。至1944年,全县农会会员近2万人,参加民兵1.1万余人。不少农会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抗战胜利后,县农会由江南迁回县城。1946年1月,召开县农民代表大会,顾荆庸选为常务理事。建乡镇农会组织62个、小组920个,会员18619人。许多中共党员仍隐蔽在农会一线。1948年县农会提出地价交租,并由顾荆庸率18位代表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。6月,国民政府批文同意,租额比原来减少20~50%。1946年春大旱,县农会集合镇南各乡会员5000余人,赴梅湖掘堤,与废湖为田的宁波专员俞济民交涉,终于复湖蓄水。1947年县农民组织合作联合社,设法获得化肥1000吨,德字棉种子80吨、8~9匹柴油机50台,发给各乡稻农和棉农。1949年5月,县城解放,县农会解体。

禁毒 1912年(民国元年)2月,按浙江省军政府公布鸦片禁令,全县铲除烟苗100亩。1928年8月设县戒烟所,半年内施戒男33人,女4人,全年戒除152人(男146人)。1929年全县吸毒72人。1931年铲除烟苗100亩。1947年4月县成立禁烟协会。查获烟民35人,后判刑10人。

解放初全县有贩毒者53人,吸毒185人。1952年7月尚有贩毒者43人,吸毒者47人。8月逮捕2人,管训12人,缴获鸦片9.6两等,此后境内吸毒杜绝。

消防 宁波开埠后,各乡镇相继创建水龙会。咸丰年间,团桥建久安会南局、范市建通安水龙局、方家河头建镇安水龙局等。清末全县建立水龙局57个。1934年调查,全县有水龙局89个,义务消防队员4331人,机器水龙3台,人力水泵111台。

支援前线 自1949年8月18日人民解放军发起大榭岛战役至1950年5月舟山群岛解放,全县共动员支前民工49.7万人次,征借稻谷300万公斤,大米400万公斤,柴草350万公斤,其他物资8万余件,船只400余条,修复宁穿等公路3条,长35公里,筑运炮大道20余公里。

抗美援朝 1950年12月开始,共捐献飞机3架、大炮1门,实际捐献人民币57.29亿元(旧制)。全县8000余名青年报名要求参加人民志愿军,1951年又捐献现金2.82亿元(旧制)。

民国时灾害救济 1934年遇特大旱灾,宁波旅沪同乡会筹拨赈米1930石,受赈灾民4957人;同时尚有9000石大米举办平粜。1940年大旱,大碶王贺乡平粜受济1000余人,设施粥厂,受济700人。

慈善机构 解放前县境内陆续兴办慈善机构有10余处,其中县城内公善堂创于光绪六年(1880),育婴堂创于光绪三十三年,借钱局创于宣统元年,贫民习艺所创于民国元年,掩埋局创于民国5年,镇海孤儿院创于1924年,镇海救济院创于1928年,镇乡三乡公益堂创于1945年。

义庄,由大姓宗族组成的慈善机构,以接济本族贫困户为主,偶向社会救济,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团桥寺后胡敬义堂义庄,创咸丰年间,置田610亩;新老周敬收堂义庄,创光绪元年,置田550亩,银3万两;小港李氏养正义庄,创光绪年间,置田2000亩;桕墅方宝善堂义庄,创光绪年间,置田1200亩;庄市叶家忠孝堂义庄,创于光绪二十八年,置田1312亩、银5万两;陈华铺承德堂义庄,创于光绪三十三年,置田340亩;丁家山永裕堂义庄,创于民国七年,置田130亩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军事:

浃口戍。公元132年(东汉顺帝阳嘉元年),在沿海屯兵设戍。戍设戍主一名,戍卒数十名至百余名。

望海镇。唐元和四年(809)设于浃口,置镇将、镇遏使守御,隶明州望海军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)钱镠改为静海镇。

水陆管界巡检司。北宋初置,嘉祐八年移澥浦,设土军120名。

海内东寨巡检司。后梁贞明二年(916)置,设土军100名。

海内西寨巡检司。宋嘉定八年(1215)移建乌崎头,额土军240名。

白峰巡检司。宋建炎四年(1130)置,立寨于午栖跳。

沿海制置司。南宋绍兴二年(1132)移驻定海。至宝祐六年(1258),水军增至6000名。

定海蒙古千户所。元大德八年(1304)调蒙古军300名驻定海,统辖白峰、管界、施公山、海内四巡检司,各领弓兵20名。

定海卫指挥司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信国公汤和拓城建定海卫,为五千户守城所,外辖郭巨、大嵩穿山三千户所。1392年徒昌国卫于象山,存中中、中左两所隶定海卫。始设兵额旗军5600名,运粮军3178名。卫辖巡检司10个,辖烽堠13处。

总兵管理浙直海防军务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自临山卫驻定海。统陆兵5总计2000名;统水师三哨,水军2195名,备大小战船百余艘,泊定海港把守关口。

宁绍参将署。嘉靖三十一年(1552)初驻定海,置战船57艘,兵1504名。三十八年(1559)移驻舟山。

协镇定海总兵。清顺治三年(1646)设驻,顺治六年(1649)改称宁绍台温总兵,仍驻定海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总兵府移驻舟山。

水师定海营。清顺治三年(1646)为定海营(五千户所),康熙二十五年(1686)改称镇海营。编额设马步战兵1257名。

驻镇浙洋外海水师统领(水师巡防队)。同治八年(1869)创建,光绪十九年(1893)改隶为浙江提督。宣统二年(1910)改编为浙江外海水师巡逻队。

镇海炮台总台。光绪三年(1877)建威远炮台,光绪十年设总台;光绪二十年(1894)招募护台兵一营。

抗英参战部队。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)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,参战清兵不下二万,分守四郊。其中狼山镇、衢州镇等部标兵3600余名。

抗法参战部队。清光绪十年(1884)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前夕,驻镇守兵有浙江提标六营,练兵1000名、楚勇2500名,淮军2500名,衢标、处标练军及淮勇军3000名。

抗日战争国民革命军守军。1938年春,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三十七旅参加淞沪战争后返甬驻防,改编第十集团军第194师,师长陈德法,兵员4000余名,辖1125、1126、1127三个团,驻镇海江南江北及慈东、鄞东。直至1941年4月19日镇海沦陷时撤离。

1940年7月17日,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(番号玉门)48团自上虞启程赴镇海参战,由团长罗鹏瀛率领。至7月22日日军退败而撤离镇海。

1940年冬,国民革命军暂编三十四师一个团驻镇海。并参于1941年4月19日对日作战,镇海沦陷后撤离。

镇海炮台总台(镇海要塞区)。民国初置司令官,辖宏远、威远、安远、平远、绥运5台,各设台长、教司1名。1932年设总台于小港,隶属宁波防守司令部,下属弹药库、观测所、探照灯台、修械所。1937年撤安远、平远、绥远3台,在钳口门新建新镇远炮台4座。

镇海炮台掩护团(守备步兵第一团)。1927年置。1932年改隶宁波防守司令,有官佐106名,士兵1579名,分驻镇海要塞区各炮台间,1940年7月17日参于对日寇作战。

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(局)。民国二年(1913)由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改编。置官佐38名,水巡兵1269名,巡舰5艘,巡船90艘;分为3区、11分队,统辖全浙海区。1937年7月,改为省外海上警察局;1938年11月局址移海门。

镇海口炮台 道光二十年(1840)始筑北拦江炮台于县城税关东首;筑南拦江炮台于江南泥湾。

光绪三年至十年(1877~1884),中法战争前,在甬江口新建或扩建炮台有威远、靖远、镇远、天然、自然、定远和南栏江等7座,以及临时炮位、旧台10余处,共置大小炮70余尊。

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后,发现旧炮台位置偏内,旧炮射程不远,遂于1887年增筑宏远、平远、绥远、安远炮台4座。同时,耗银15.5万余两,购置德国克虏伯21厘米口径后膛钢炮5尊、24厘米口径2尊,分置于各炮台。

1936年抗战前夕,民国政府鉴于安远、平远和绥远三台位置偏内而撤销,另在青峙钳口门炮台山建新镇远1号、2号、3号、4号四台,为钢筋混凝土构筑。弹药库、观测所、探照灯台亦作更新,并配高射炮排。调整后镇海口要塞炮台为威远、宏远和新镇远三座。1940年7月17日俱遭日军破坏。

抗战设防 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,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《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》,预想日军企图在浙东沿海登陆,最主要区在甬江口两岸及长跳嘴、老鼠山,穿山岭至白峰一带,其次在伏龙山至澥浦。根据上述设想,在“三地区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久工事”。工事计划分二期完成,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登陆前已建成钢骨水泥机抡、指挥所等掩体60余座。其中小炮掩体10座、重机枪掩体30座、员兵掩体19座、炮兵观察哨8座、指挥掩体1座。

1936年镇海要塞炮台调整改造时储存弹药:每门大炮备炮弹200发,水雷300公斤者59枚、500公斤者12枚、漂雷8枚,地雷120枚。又修建自五乡碶至长跳嘴军用公路,衔接宁穿线。

1937年底,杭州沦陷,浙东告急,时为阻止日军以陆路进攻,民国政府军事当局采取毁公路、拆铁路、掘大道、抽桥梁、沉船堵江等措施。至翌年春季,县境内6条公路俱掘毁,杭甬铁路、龙山铁路皆拆除,县内主要大道掘成“S”路,桥板仅留石梁1条。

1937年12月31日,宁波防守司令部奉命将3640总吨的新江天客轮凿沉于甬江口堵江。1939年再次下令将2800总吨太平轮、1200总吨福安轮、1000总吨大通轮和200余总吨的4艘小轮船及3艘小兵舰、8艘大帆船,共18艘凿沉于招宝山至小金鸡一线,作为第二道堵江线。1940年7月,又将1500吨级的凯司登轮凿沉于拗猛江,作第三道堵江线。1940年10月,海军防雷队在镇海口增布水雷25枚。

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大事记 清光绪九年(1883)侵华法军悍然进攻中国军队,并企图挥舰北上,威胁清廷。

1884年春,浙江巡抚刘秉璋、提督欧阳利见抵达镇海筹划防务,自金鸡山至育王岭一线驻兵六营,由欧阳利见统率;北岸驻兵五营由记名提督杨岐珍统率;各炮台由守备吴杰统率,命同知杜冠英领海防营务处,宁绍台道薛福成领宁防营务处,宁波知府宗源翰为营务处提调,游击钱玉兴驻梅墟为后路策应。1885年2月28日(正月十四日)法舰队司令孤拔率纽回利、答纳克、巴夏尔、德利用芳等4舰抵七里屿。欧阳利见进行临战部署,并亲驻金鸡山督师。

3月1日9时30分,法舰驶向游山,一小轮驶入虎蹲测量小道。下午3时,法纽回利等4舰向招宝山炮台发炮狂轰。炮长周茂训奉命还击,首发命中纽回利舰首,纽回利用舷炮排击,被炮台守军击折头桅。法炮击中威远炮台门楣,弹片飞入炮房,周茂训被炸折右胫。杨岐珍驰至炮台激励炮兵奋勇还击,南洋水师兵轮南瑞、南琛等发炮接应,连中纽回利两弹,招宝山炮台又击伤纽回利船尾,南北炮台及水师各兵轮俱向法舰轰击,法舰巴夏利等拼死还击。激战二小时,法舰败退,施放烟幕向外海退却。次日晨,受重伤之法舰纽回利拖离镇海口,余3艘泊洋面塘山。

3月3日晨,法又增2舰。9时许,答纳克等舰直驶虎蹲山下轰击招宝山炮台。杨岐珍、杜冠英督吴杰开炮,击中法舰烟筒,再发,击折头桅,横木下坠,压伤兵头(传是孤拔)及护从多人。南琛、南瑞兵轮复从旁击中法舰3炮,法舰受重创倒轮转道,于次日向外海驶离,仅以一舰泊游山。

3月5日午夜,法军乘风雨晦暗以小船2艘抄袭小港炮台,清兵待机击沉小船,法军皆毙。次日晨,法军小轮偷击虎蹲山,又被炮台守兵击退,此后,法舰不敢再逼口门。

3月12日,法舰企图加炮于顶层,登桅索断,坠压死伤20余人。

3月19日,孤拔乘军轮离镇海口。

4月4日,中法政府在巴黎签订协议。13日,镇海口外法舰转告:法提督准于明日8时,乘舢舨悬白旗来镇海拜会中国提督;4月14日,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从加臣尔亚船致函欧阳利见,告奉巴黎命令,中法于4月15日停战。

5月28日,利士比乘力加利桑尼亚号铁甲舰离开镇海,29日夜晚最后一艘法舰撤离,镇海口启关通航。

6月11日,孤拔死于澎湖。

镇海要塞炮战 1937年抗战开始后,日舰、日机屡袭镇海要塞,炮台迭予还击。1937年9月20日,日舰首次来犯,向威远、宏远炮台击炮25发,炮台以21厘米口径大炮还击25发。1938年3月21日,日舰向要塞炮台炮击30余发,要塞炮台21厘米大炮还击25发,24厘米大炮还击3发,命中2发。9月22日,日巡洋舰1艘、炮舰4艘,向炮台发炮百余发,炮台还击,击伤巡洋舰,击沉小艇数艘。

1939年4月22日、26日,日水上轰炸机12架次,轰炸威远、宏远炮台,要塞防空部队发射高射炮338发,高射机枪926发,日机不敢俯冲,在3000米高空匆促投弹后逸去。

1939年6月7日12时40分,日军八九式水上轰炸机6架,空袭宏远炮台,其第一架窜至1800米上空投弹时,被要塞高射炮击坠甬江口距岸800米,2小时后沉没;飞行员荻原中尉跳伞岸上被守兵围捕时自杀。

1939年6月24日、25日、28日、29日,日军轰炸机累计76架次,向要塞炮台投弹550余枚。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登陆,镇海要塞炮台与日舰日机交战40余次,各炮台弹痕累累,受创甚重,威远台1门已不能发射;宏远、镇远两台7门部分机件被炸损,影响正常使用。

七·一七镇海口之战 1938年底,我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,唯宁波仍存,大量抗战物资海运至镇海口外,转驳宁波,输入内地。据浙海关档案资料统计,1939年经常泊于镇海口外锚地轮船30余艘,38059吨,日运货量1万吨以上,最多日达7万余吨。日本大本营多次强调要切断中国对外联络线,特别是输入武器路线,故镇海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。

1940年7月上旬起,金塘海面日舰出入频繁,不时炮击。16日起,日舰封锁甬江口,口外日舰由5艘增至14艘,并于晨5时许向要塞炮台发炮300余发,日机12架次轮番轰炸。是日镇海沿海参战日舰30艘左右,并向各港口发炮500余发,飞机投弹80余枚,清凉山巅探照灯台和宏远炮台弹药库被炸毁。

7月17日晨3时许,龙山、澥浦海面日舰4艘,南泓海面日帆船7艘。4时30分,口外30余艘日舰轮番驶近要塞炮台,日军500余人乘装甲艇在青峙鼠老山登陆。拂晓,日机掩护日军进攻。守备团步兵不支却退。另二支守军在嘉门岭与日军作战,伤亡惨重。10时许,日军猛攻青峙岭,遭守备步兵一团阻击,日机低空反复扫射,八连连长与连副等相继阵亡,青峙岭失守。中午,占江南镇。日军另一股400余于后海塘、大道头、招宝山紫竹林等处登陆,17时后县城陷落。

民国政府守军第194师1127团等集结江南王家溪口、长山桥一线;1125团由龙山、澥浦分赴骆驼桥;1126团到达孔墅岭。前线部队由师长陈德法统一指挥,将登陆日军阻击在青峙、小港、江南及城关一隅。7月18日晨5时许,第16师(番号玉门)48团从上虞营地急行军分赴镇海前线。是日,登陆日军已达2000余名,在各处抢筑工事,镇海口外兵舰23艘、汽艇40余艘。7时30分守军开始反击,1125团一个连推进至县城西郊。

19日1时起,抗战部队全线出击。1127团攻克长跳嘴、唐家弄,1126团攻占戚家山,1125团攻至县城小西门外。11时,日军藉兵舰、飞机助战,全线反扑;至16时半,各线日军不支退却,我抗日官兵伤亡自营长以下300余人。

是日,第16师48团进入镇海阵地,奉命归194师师长陈德法指挥。

21日晨,日兵舰、飞机、步兵重迫击炮向黄瓦跟、戚家山猛烈轰击,守军阵地几无全土。8时许,日军以2个中队进攻1127团黄瓦跟阵地,战斗3小时许,日军未能得逞而放弃进攻。日军以七、八百兵力猛攻48团戚家山阵地,自晨至午,双方肉搏冲杀10余次,阵地得失3~4次,48团损失惨重,连排军官伤亡过半,六连仅存兵9名,一连仅有班长1名兵3名,仍坚守阵地。14时,日军增援三四百人再次进攻,1126团第三营归48团指挥,增援戚家山战斗。17时许,日军不支败退,抗日部队占领戚家山,至18时,守军全线出击。20时开始,日舰发炮3000余发,掩护被击溃日军登舰撤离。22时,48团攻克金鸡山,1127团克港口镇。

22日1时许,48团克泥湾;3时,1127团克宏远炮台。2时半至3时半,1125团克县城,克招宝山威远炮台,至此,失地全部收复。

“七·一七”进犯镇海系日海军第三舰队上海特别陆战队西林大队之5个中队,以及驻定海日军500余人,伪军200余人,出动军舰30余艘。此役共击毙日军近400名,伤六七百名,击落飞机一架。

镇海战役阵亡爱国官佐14名,士兵586名;受伤官佐441名,士兵536名。阵亡官兵大部分掩埋布阵岭西坡。地方民众以小港人安爱陆为首组织担架、船员,救护伤员,捐赠物资,鼓舞前线抗日官兵。

四·一九镇海沦陷 1941年春,侵华日军再次发动对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作战。驻南京日空军第三飞行集团司令设指挥所于上海,抽调第一、三飞行团飞机100余架,配合浙东作战。日海军抽调军舰30余艘及海军横须贺第四特别陆战队近3000人,护卫第五师团登陆浙东。

4月15日起镇海口日舰增至10余艘,炮击小港、县城;日机轮番轰炸,投弹200余枚。当时,甬江口守军有194师和34师一个团及宁防守备队等。4月19日拂晓,日军在10余艘军舰及飞机掩护下,用大批汽艇分载海军陆战队及第五师团第9旅团6个大队等共1万余人向镇海江南和江北多点同时登陆。登陆招宝山日军遭34师一个营猛烈反击,双方伤亡惨重,连长蔡文烈、营长戚威良阵亡。拂晓,千余日军在双跟塘及石塘头强行登陆,三营某连奋勇阻击,大部阵亡。日军700余人进袭县城。9时40分县城陷落。日军700余人在江南黄瓦跟登陆,中午增至千余人。在军舰炮击、飞机轰炸下,金鸡山一带守军伤亡极大,194师581团刁君岳连在竺山拼死阻击,全连牺牲。10时许,日舰艇突破镇海口封锁线,溯江而上;14时日军700余人在清水浦登陆,进攻下白沙。15时一股在梅墟登陆进攻宁波。侵县城日军午后沿中大河向万嘉桥、大市堰进犯。14时至妙胜市,遭34师1团3营猛烈阻击。毙伤日军50余人,守军伤亡70余人,营长颜怀信殉国。

19日18时,日军已进下白沙,宁波市区于翌日沦陷。

解放镇海 1949年5月24日上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6师从余姚阳明镇出发,25日下午2时许第198团抵西门外张鑑碶,国民党守军第87军(番号长江)221师661团2营拆桥溃逃进城。城中国民党军政等人员夤夜乘船舰外逃。国民党县政府逃往梅山岛。26日晨6时,人民解放军198团入城,县城解放。4月27日,下午2时解放柴桥、29日解放郭巨,至此镇海县境除梅山岛外,全部解放。

7月9日晨,国民党87军221师的661团,由兵舰7艘在龙山登陆,后护至雁门岭和龙头场一线,10日,解放军66师197团和65师194团向龙山进击,国民党661团向舟山遁逃。同日,国民党54军2个营在江南长跳嘴登陆。一部在穿山和白峰登陆。当日被人民解放军击退。

8月18日傍晚,解放军22军190团和196团向大榭岛进攻,至午夜战斗结束,共歼国民党16师46团、48团共1448名,缴获机枪55挺,步枪590余支。

8月24日,盘踞在梅山岛国民县政府退往六横岛,至此镇海县境全部解放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军事:抗英:

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大事记 1840年7月10日,英舰封锁镇海甬江口。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至镇海。提督祝廷彪扼守招宝山,募渔船数百艘,分布隘口。11日英舰直窥镇海,被守军击退;16日再窥镇海,小股登陆,再被守军击退;英舰开炮,乡勇被击死200余人。

9月16日,定海人包祖才诱捕英炮兵司令安突德,尔后余姚等处亦俘英兵20余名。10月,英全权代表义律登镇海见钦差大臣伊里布,要求释放英俘。伊里布请宴于东岳宫。25日伊里布遣人携米面牛酒馈赠义律。11月6日伊里布私自与英军签订浙江停战协定;16日遣散乡勇,撤海防军3000名,然激起民愤,爆发1000余人参加请愿运动,张贴传单,向官府投递呈词。

道光二十一年(1841)2月10日以裕谦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,2月27日驰抵镇海,布置防务,调各路军不下2万。时英军已撤定海,裕谦命总兵葛云飞、王锡朋、郑国鸿接驻定海。

3月20日,英舰“佩斯汤基·伯曼基”号船长威林士得在峙头斢岙洋被乡民诱捕,解送镇海大营,裕谦下令斩杀。

5月3日,林则徐离粤赴浙,以四品卿衔效力镇海军营。6月10日抵镇海。是月,清廷革除林四品衔,从重发往伊犁,7月14日林由镇海启程。林莅镇34天,登高涉险、谋求方略、殚心竭力,兵民共敬。

9月12日,英船赖拉号大副温里等在郭巨斢岙上岸侦察,被乡民俘获。

10月1日,英军再陷定海。裕谦部署狼山镇总兵谢朝恩、江苏候补知府黄冕统兵1000余守金鸡山,提督余步云率兵1000余驻招宝山,宁绍台道鹿泽长率兵1000余守县城,是镇海守兵仅4000名。

10月10日黎明,英军第二纵队第49团步炮兵440人,携炮4门在笠山前抢渡登陆;第一纵队步炮兵1040人,携炮6门从钳口门登陆。两路向金鸡山营垒夹击。谢朝恩麾兵猛烈阻击,毙敌兵一部。不幸谢落海牺牲。副将钟祥、游击托云保率全营士兵与英军力战,终以腹背受敌、伤亡过半,金鸡山遂陷。11时,英舰发炮猛轰招宝山台,英军第一纵队700余人在钩金塘登陆。另一路沿仙人洞向山巅仰攻威远城,衢州镇标游击林亮光投海殉难,提督余步云畏敌弃炮台退逃,守兵溃散。

战起时,裕谦登东城督战,金鸡、招宝两山失守,英军从山巅炮轰县城,掩护步兵从东门攻入,守城兵卒溃退。裕谦见势不妙,嘱副将丰申泰携钦差大臣印送巡抚刘韵珂,并将预立之遗嘱交亲兵家属,至文庙整衣拜阙,投泮池尽节。亲兵救起,由幕友乘小舟去余姚,途中裕谦乘人不备仰药而卒,破城时县丞李向阳自缢殉职,此役殉难者尚有守备王万隆、把总汪宗宾、解天培,外委林庚、吴廷江等。

1882年8月29日,丧权辱国的《南京条约》签订,10月11日,盘踞在招宝山的英军撤往舟山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军事:日军暴行:

据民国镇海县政府于1947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,八年抗战期间,镇海人民被日舰炮击、日机轰炸扫射,以及被日军刀劈、枪杀共死737人;伤3034人,内致残214人;被炸毁、烧毁房屋达11600间以上。

首害在1937年8月26日上午8时半,日机2架空袭县城,炸毁打戢街白家楼房1间,炸死老妇一人。

1936年6月23~25日,3天内日机51架次狂炸小港港口李家,投弹304枚,炸死居民61人,伤25人,毁房590间,昔日李氏乾坤两房大屋及李家花园等建筑夷为平地。

1940年间,日舰多次炮击澥浦渔港,先后共焚毁泊在渔港的10~25吨渔船、货船近20艘。1940年7月17日日军在江南老鼠山登陆,进犯日军沿途纵火烧杀,直至江南道头,共毁村庄15个,毁房5370间,遭枪杀、刺杀及奸后被杀166人。其中被抓民伕30余人。

1940年7月18日中午,侵城日军火烧西门外武宁镇,被毁房屋3000余间,商铺40余家,被杀害10余人,5000余人无家可归。昔日繁华闹市,遂为废墟。

1941年4月19日,日军第二次入侵镇海,侵城二三天内,杀害无辜百姓40余人;并炸毁万嘉桥河南街屋数十间,死2人。

1941年4月23日,日军入侵江南柴桥、霞浦一带,杀死杀伤居民104人,焚毁民房780间。

1941年4月27日,日军窜犯郭巨,毁民房32间;同月,在江南朱家河头及衙前,毁大屋近百间。同月24日,日军空袭郭巨,烧毁民房347间,82户居民无家可归。

1944年8月10日,占甬日军窜至庄桥、庄赛堰一带测量。至10月上旬驱使大批民工建造机场,迫令被围为机场界内居民立即外迁,未成熟晚稻全部割光,一个月内被毁良田4000余亩,拆毁房屋3000余间,遭害较大村庄15个,400余家农户无家可归。其中镇海占5村,余皆慈溪县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商业:

1936年全县有商行2062家,从业人员3809人。其中县城428家,柴桥230家。

1938年,全县有渔行43家,职工422人,其中澥浦11家、新碶10家、穿山3家、柴桥10家、县城9家。

民国时期全县有集市60处。慈东划入部分有集市5处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教育、卫生、体育:

宋崇宁三年(1104)始建县学。南宋学者沈焕(1138~1191)设南山书院讲学,倡全县诗礼之训。元代设社学,明嘉靖前有社学25所。宣统元年有各类学堂57所。1920年全县有国民学校120所,学生8000名;30年代初达到212所。

宣统三年(1911)创办镇海县立中学堂,1912年改为镇海县立中学。

同义医院 1917年旅沪县人叶雨庵等人倡建于庄市横河堰,1919年9月开诊,设病床30张;1925年扩建,设病床75张,置30毫米X光机一台、显微镜3架、普通手术床1张、高压消毒器2只并架设电线自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供电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教育、卫生、体育:著名运动员:

1948年,镇海籍(沙河乡楼家人)运动员楼文敖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七届运动会,以16′08″、32′47″成绩获得5000米、10000米全国冠军,并保持解放前我国田径5000米、10000米最高纪录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文化:

蛟川走书 由单档或双档说唱表现,后场有扬琴、二胡伴奏,并将四明南词中的词调、赋调、平调及一些民间曲调糅为一体,吸取评话、文书表演艺术。现有曲调30余种,为宁波地区特有曲艺形式之一,正曲目多为公案、武侠、言情及历史演义等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文物古迹:

【海防遗迹】威远城,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)在招宝山巅;招宝山月城,建于清光绪九年(1883)于远城东门外;管界巡检司城,建于明洪武二十年于澥浦凤凰山南坡;太平岙巡检司城,建于明正统十三年(1448)于上阳太平岙口;白峰巡检司司城,建于南宋建炎四年(1130)于白峰午栖跳;霞峙巡检司城,建于明初于郭巨霞峙岭;海内西寨巡检司城,建于南宋嘉定七年(1214)于峙头司城岙;长山岗烽堠营垒遗迹,建于明初大碶邬隘;金鸡山督师台,建于清光绪十年(1884)于小港金鸡山巅;戚家山营垒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时,在小港沙蟹岭上;总台山烽堠,建于明初于郭巨北门外总台山;靖远炮台,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)于小港口沙湾头;镇远炮台,建于清光绪六年(1880)于小港小浃江口;安远炮台,建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)于招宝山南麓。宏远炮台,建于清光绪十三年(1887)于小港口笠山巅;探照灯遗址,建于1936年于青峙清凉山巅;新镇远炮台,建于1936年6月于青峙钳口门山巅。

【古文化遗址】横山遗址,属新石器时代,位于小港,出土石镞、单孔石刀、石铲、石锛、陶纺轮等;

【沙溪遗址】属新石器时代晚期,位于柴桥沙溪村,出土陶器夹砂红陶支座、鼎足、陶罐、陶釜、陶豆等。

【白峰遗址】属战国时代,位于白峰千丈村。出土过罐、碗、鼎足等陶器,拍印回字纹、方格纹、麻布纹。

【陈华遗址】属汉代,位于霞浦陈华铺,出土有陶井圈、高约25厘米、直径80厘米。

【岙口青瓷窑址、神钟山青瓷窑业、何家园青瓷窑址】均属唐代中晚期,位于汶溪乡小洞岙,出土大量碗、钵、盅、洗等瓷器,采用刻印、模印、堆塑、点彩等装饰方法,彩釉呈青或青黄色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民俗信仰:

丧葬改革。1935年,庄市董杏生等人创建蓬莱公墓于庄市周林,占地30亩;1947年海角乡绅商创万寿公墓于后施,占地10余亩。

【宗教】据旧志记载,佛教在东汉时已传入县境。灵峰山在东汉明帝时即称为佛国道场。唐、五代时佛教传播甚盛,唐代县境内已建佛寺15座:香山教寺天宝中,灵岩禅院元和长庆间,觉海禅寺会昌间,观音讲寺大中间,总持讲寺咸通初,泗洲教寺咸通初,伏龙禅寺咸通初,华岩禅寺广明初,真修讲寺大顺初,兴善教寺大顺初,资圣讲寺大顺初,瑞岩禅寺景福初,净居禅寺乾宁初,明慧禅寺乾宁初,佛岩禅寺天复初。

 《镇海县志》:人物:

唐叔翰(~1187~),宋淳熙十四年补定海县(即镇海)知事。

薛三才(1555~1619),兵部尚书。

薛三省(1558~1634),三才之弟,礼部尚书。

王梦弼(1688~1755),镇海知县。

裕谦(1793~1841),两江总督。

刘崇照(1863~1920),民国镇海县首任县知事。

洪锡范(?~1923),1915年署镇海县知事。

杨一(?~1554),民间抗倭义士。

金萼(?~1841),镇海营把总,抗英殉国。

吴杰(1837~1910),镇海炮台守备,抗法有功。

胡焦琴(1902~1927),女,中共党员,曾代理中共镇海独立支部书记。

朱枫(1905~1950),女,中共党员,奉命秘密去台湾工作。

陈寿昌(1906~1934),曾任中共中央特四科科员。

李长来(1911~1943),曾任中共慈镇县工委委员。

张困斋(1914~1949),中共党员,曾领导中共上海局秘密电台。

华健(1918~1949),曾任中共川康特委委员兼川北工委书记。

钟泉周(1919~1949),上海公交三烈士之一。

李敏(1924~1944),女,中共鄞江区委书记。

朱宝庭(1880~1947),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委员。

余光生(1906~1978),曾任铁道部副部长。

张起达(1907~1965),曾任杭大图书馆副馆长。

盛康年(1914~1965),曾任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秘书长。

戚铭渠(1914~1990),上海古籍出版社党组书记、总编辑。

朱佳禽(1915~1986),全国政协第五、六届委员。

王博平(1916~1982),浙江省副省长。

王起(1917~1981),浙江省副省长。

赵土炘(1922~1968),曾任宁波市公安局长。

曹粹中(~1124~),文学家。

沈焕(1138~1191),一度讲学于定海南山书院,倡全县诗礼之训。

华夏(1589~1647),义士,平生撰述甚多。

谢泰宗(1598~1667),明末兵科给事中,极嗜学。

周西(1621~1688),人称“劲草先生”。

张懋建(1702~1751),国子博士。

姚燮(1805~1864),清代《红楼梦》三大评点家之一。

王师其(1807~1872),博览经史及诸家兵法。

盛炳纬(1856~1931),清光绪年间授翰林院编修。

陈脩榆(1858~1942),曾主持民国《镇海县志》编篡。

虞浑祖(1864~1921),与人共同创刊《科学世界》杂志。

钟欢光(1879~1940),植物古籍考证大师。

虞和钦(1879~1944),时人称其为“宁波杜工部”。

徐青甫(1879~1961),浙江省第一、二届政协委员。

庄禹梅(1885~1970),曾任宁波市政协副主席。

张石川(1890~1953),著名电影导演。

乌崖琴(1889~1981),一生办学,成绩斐然。

李琯卿(1891~1945),曾被推为县教育会会长。

胡静园(1893~1957),执教数十年,治学严谨。

金臻庠(1896~1966),宁波市政协副主席。

邵醉翁(1896~1975),导演,邵氏电影事业开创人。

童葵轩(1896~1987),船舶打捞专家。

金芝轩(1892~1962),锅炉专家。

丁佐成(1897~1966),大华仪表厂总工程师。

李秋君(1899~1973),女画家。

林汉达(1900~1972),教育部副部长。

乐嗣炳(1901~1984),民俗学家。

鲁彦(1902~1944),作家。

乐嘉煊(1907~1950),中国世界语运动开拓者之一。

张雪文(1911~1987),画家,美术教育家。

倪斐君(1912~1966),曾任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副院长。

唐弢(1913~1992),作家。

贺显民(1922~1968),甬剧著名演员。

张懋炽(1856~1920),名医。

余岩(1879~1954),医学专家。

张嘉仁(1902~1981),名医。

贝汉廷(1926~1985),远津轮船长。

叶澄衷(1840~1899),时称“五金大王”。

樊棻(1844~1916),浙江兴业银行经理。

盛炳纪(1860~1927),三度任上海银行公会会长。

史晋生(1863~1934),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经理。

宋炜臣(1866~1926),实业家。

虞洽卿(1867~1945),上海总商会会长。

张逸云(1871~1933),上海天厨味精厂创办人。

谢天锡(1875~1960),煤炭大王。

董杏生(1879~1954),实业家,热心家乡公益事业。

李善祥(1880~1959),1923年于锦州庙沟创办生生果树股份有限公司。

盛丕华(1882~1961),实业家。

蒉延芳(1883~1957),上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。

姚德甫(1884~1942),华通电业机器厂创办人。

包达三(1884~1957),曾任浙江省副省长。

方椒伯(1885~1968),上海总商会两届副会长。

俞佐庭(1889~1951),上海商会执委会主任委员。

曹莘畊(1889~1956),实业家,上海市政协委员。

金润庠(1890~1961),民丰、华丰造纸厂总经理。

俞佐震(1892~1985),和丰纱厂经理。

方液仙(1893~1940),被誉为“国货大王”。

戴畊莘(1895~1956),上海卷烟工业公会理事长。

胡西园(1897~1981),中国第一只灯泡制造者。

黄声远(1903~1980),沪上糖业巨子,捐款办学。

王性尧(1905~1968),上海市政协常委。

周正祥(?~约1849),以监生经商,好义学。

曹氏夫人(?~1917),镇海妇女运动之先驱。

张氏夫人(1843~1918),乐善好施。

朱忠煜(1860~1925),以商起家,捐资修水利。

唐爱陆(1872~1944),进步人士。

顾荆庸(1903~1960),被誉为“镇海农王”。

刘良模(1909~1988),基督教领导人。

顾宗瑞(1886~1972),在香港经营航运事业,热心家乡公益。

包兆龙(1895~1982),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。

包玉刚(1918~1991),被称为“世界船王”。

胡宗南(1896~1962),国民党高级将领。



文档附件:
上一篇: 人物传略
下一篇:

关键字:
异地提取公积金 契税档案出... 2018-04-04
画家王复才作品集入藏镇海区... 2018-04-02
宁波市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系统... 2018-03-21
镇海区数字档案馆高分晋身“... 2018-03-12
镇海区委副书记新春慰问档案... 2018-02-23
浙江省档案局关于公布浙江省... 2018-01-24
守护红色火种 不忘一片初心 2017-11-15
镇海区档案局开展会计档案专... 2017-11-10


· 镇海风貌展



· 镇海今日

镇海概况 领导机构 投资环境 镇海地图
五年指标 镇海风光 企业投资 常用电话
办事指南 宁波公交 公路客运 万年历
栎社航班 客运船舶 铁路时刻 交通违章

RSS订阅 | 关于本站 | 网站地图 | 版权声明 | 联系我们 | 隐私声明 | 在线咨询

镇海区档案局主办 | 镇海新闻网技术支持 | 备案序号:浙ICP备12019441号

网站管理员邮箱